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6-12
湖北省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湖北省林业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结"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关键节点,准确把握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律,正确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多重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对全省林业产业实现提档升级、结构优化、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全省林业产业的特点,编制《湖北省"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宏观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
第一章 "十二五"林业产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典型的循环、低碳的绿色产业,还是我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林业大省、生态大省和产业大省,林业产业是林业发展的内部源动力,占据了全省千亿产业板块之一。林业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属于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集群。目前我省林业产业已形成了原料林种植业、木竹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本粮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中药材、林下经济、野生动物驯养等门类。
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位置,生态地位特殊。全省林地面积876.09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7.13%;森林面积736.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61%。全省现有湿地面积144.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8%。鄂西武陵山区是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神农架是北半球保存最完好的物种基因库。秦岭-桐柏山-大别山是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幕阜山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三峡、丹江口、葛洲坝等国家大型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在确保长江中下游饮水安全、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等方面,林业承担着重大生态安全使命。随着"两型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入,"绿满荆楚"行动全面推进,林区经营逐步实现了从 "砍树"到"看树"、从"卖木材"到"卖景观"、从"卖山头"到"卖生态"的历史性转变,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建设,呈现多种积极效应。
湖北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706.9亿元,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32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5:40:15,与往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稳步上升。人工林、木本粮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快速增长,第一产业逐步做大;木竹材加工、家具、木本粮油、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野生动物等加工企业正逐步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优化,第二产业稳步做强;森林、湿地旅游和生态休闲快速发展,旅游和休闲环境不断改善,第三产业快速提升。
二、"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工作,省林业厅抢抓机遇,出台了《关于支持林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了"1010工程",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并成功举办了"中国中部家具博览会"、"中国武汉绿色产品交易会" 和"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比"十一五"末增长1.5倍;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的突破,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成为一种新时尚;通过创建湖北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加快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群规模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与省级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助推了"绿满荆楚"行动,为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基地建设规模扩大
速生丰产林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人造板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营造速生丰产原料基地林达到750.48万亩。
花卉苗木基地发展迅速。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30.5万亩,全年花卉种植业产值达到63.3亿元,全省现有花卉市场265个,花卉企业1302个,花农40194户,花卉从业人员11.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1万人。
木本粮油发展形势喜人。木本油料林、经济林达到2606.5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24.3%,主要包括以油茶、油桐、乌桕和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以核桃、板栗、甜柿为主的木本粮食以及林果产品。
2 人造板技术装备全面提升
人造板生产企业积极引进国外自动化设备,康欣新材、宝源木业OSB生产线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全省人造板产量一路飙升,2015年增幅达到25.55%,产量700.89万m³,实现总产值140亿元,占林业加工产值的21%。我省人造板产量稳居中部第二,全国第八。
3 家具产业初具规模
我省家具产业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初步形成武汉、荆州两大家具产销中心和潜江华中家具产业园、红安融园家具产业园、汉川金鼓城家具产业园、仙桃文华豪布斯卡国际家具产业园、汉口北家具CBD等产业集群,呈现中国家具产业第五极的雏形。
4 森林、湿地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全省现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2处,总面积41.6万公顷,国家生态公园2处,总面积4243公顷;湿地公园85处,总面积18万公顷;各级自然保护区58处,总面积56.9万公顷。2015年全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等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共接待5314万人次,林业旅游和休闲服务业直接收入199.4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530.8亿元。
5 龙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
企业"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共全省有260家企业参与全国和省际博览会,其产品获得金奖、优质奖共计320个;福汉木业、阳光凯迪、邓村绿茶、燕加隆木业、中兴食品等近25家企业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年创收达到12亿美元。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十二五"末,全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44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其中拍马纸业、中兴食品、宝源木业、康欣新材、巨宁等企业年产值已过10亿。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全省有83家涉林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75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创新企业称号;在企业诚信建设方面,康欣新材、黄袍山油茶等5家企业负责人被授予"中国林业诚信企业领军人物",此外还有2家单位和8名个人获得"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6 林下经济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
我省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食用菌、木本中药等林下经济产品。2015年林下经济产值达160多亿,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总产值已超过80多亿元,出口达8亿多美元。木本药材年产量9万余吨,建成罗田茯苓、郧阳木瓜、夷陵杜仲、竹山五倍子、孝南黄桅子、恩施厚朴、咸丰白术等一批种植基地,形成企业、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模式。全省从事林下经济活动的县域林地面积2524万亩,已涵盖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和森林、湿地旅游等多个产业近100个品种,林下经济发展区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412元。
7 林业招商引资成果丰富
"十二五"期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额1450亿元,落地资金105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基地建设、旅游等项目建设达到750亿元。首届武汉绿交会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已启动38项,引资329.7亿元,完成投资192.1亿元,占协议投资额的60%;"绿满荆楚"行动造林投资85%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已成为新常态。
三、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原料资源供应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宜林面积大,但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木材原料自给能力不强。 以2015年为例,人造板达产量700万m3,消耗木材近1000万m3,原料缺口大。
2 产业链条短,加工业发展滞后
林业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配套差。林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和多样化、差异化发展不足,从原料林的培育到加工、物流配送、销售与服务链条各环节没有协同发展。在加工方面,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度低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3 品牌培育不够,明星产品不多
与全国产业强省相比,我省知名品牌不多。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有较大比例,企业联盟较少,竞争力较弱,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少。品牌培育不够,明星产品塑造不足,严重制约林业产业规模发展。
4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渗透力较低
从事林产品加工研究的人员数量少、知名专家少、人才队伍分散、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林业产业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不够,缺少有较大影响和效果的科研成果。
5安全保障水平低低,森林旅游品质亟待提升
全省森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游客游览区的安保措施有限。现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花卉基地等旅游地点,普遍规模小、条件差、知名度不高。森林旅游缺乏品牌效益和全省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旅游产业集群优势。
第二章 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林业产业也呈现出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包容发展成为今后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面对新常态,林业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战略推动下,林业产业出现了机遇叠加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常态"。
1 "五大"发展理念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战略新理念,进一步明确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发展以特色板块基地为重点的第一产业,以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林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和林产品流通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延长林业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服务。积极推动林业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加强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壮大林业骨干产业,增强林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
2 "一带一路"为林业产业对外开放发展带来新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外向型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省林业产业要及时适应国内经济新常态,适时抓住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凭借构建大消费、大市场的"大国经济效应",发挥林业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调整投资方向,积极参与国际林产品贸易与林业投资,让我省的优质产品走出去,将国内外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来,从而达到调结构、保增长、促生态、精准扶贫的效果。
3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将激发林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国金融市场已进入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PPP的信息化时代。湖北林业完全具备以金融工程推动产业改造升级的空间:①把传统林业与"互联网+"结合,将传统林业产业在线化、数据化,从而实现森林的货币化,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创新"资产+基金+投资+产业+银行+交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全产业链、多集群的综合产业园。③通过PPP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宽林业投资渠道,增加林业投资效益。④通过"林业惠农云"高效转化经济模式,将林业资源变为资产,再变为资本。
4 科技体制改革已成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力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意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系统、顶层的重大部署。2013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精神,我省林产工业和花卉苗木、木本粮油、经济林果品、食用菌等产业链实施规划和林产品加工与贮运科技发展战略已相继出台,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到了规划和发展战略中。
5 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林业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观正在树立,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对林产品需求保持增长势头。我国林产品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木材人均消费不足世界均值的43%,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社会对林业及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和期待与日俱增,为拉动中国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6 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发展新阶段。"智慧林业"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林业生产。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促进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效率,转变管理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搭建林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变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增强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协调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 新常态下林业发展战略转变的挑战
全省林业围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五个湖北"建设大局,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富民"战略,全面实施绿满荆楚行动。新常态下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必将带来林业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这种转变给林业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林业产业要尽快适应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要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循环发展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方向。充分发挥林业的市场潜力、投资潜力、就业潜力和增长潜力,为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2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挑战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化解以及资源配置发展环境新常态已经形成,经济下行压力日趋突出。要求发展方式的新常态与发展环境新常态相适应,积极主动作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新常态,顺利实现我省林业产业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数量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效率的转变。
3 "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带来新的挑战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口红利"下降,"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制约劳动密集型林业产业企业的发展。面对挑战,着力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克服不利条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林业产业集群化、基地规模化、加工精细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五个湖北"建设大局,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富民"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动力,创新林业产业的体制机制,推进林业产业战略性调整,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和富民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大力拓展林业产业发展领域,稳步提升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实现全省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六大战略",建设"七大基地",打造"九大产业集群"的思路发展林业产业。
一个目标:林业产业发展总目标,"十三五" 末,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0:40:30。
六大战略:①推进绿色产品发展战略;②推进低碳循环发展战略;③推进技术装备升级战略;④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⑤推进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⑥推进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七大基地:加快原料林、木本粮油、花卉苗木、林下经济与中药材、特色经济林、森林和湿地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等七大基地建设,提升基地质量,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
九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人造板、竹木家具、竹产品、木本粮油、森林湿地旅游、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特色林产品、野生动物驯养利用等九大产业集群。
三、基本原则
1 坚持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大局,积极推动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企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2 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统筹全省林业产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势,发展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门类。鼓励各区域的企业向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具有良好业绩和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挖掘强强联合的发展潜力,增强林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整体能力。
3 坚持科学、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原则。适应全社会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从 "砍树"到"看树"、 从"卖木材"到"卖景观"、从"卖山头"到"卖生态"的历史性转变,提高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4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争取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林业产业发展创新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林业产业聚集,加快推进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5 坚持精准脱贫的原则。林业产业作为山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在国家脱贫攻坚计划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通过林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50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0:40:30。改造升级8-10个林业科技产业园,培育国家级产业园2-3个。培育产值过50亿企业6-8家,过10亿企业30家。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培养国家级龙头企业30-40个,培育10-15个全国知名品牌。
第四章 林业产业布局与任务
一、原料林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以速生杨、松、杉、泡桐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楠木、红豆杉、楸树、香樟、枫杨等为主的珍贵乡土树种基地;以乌桕、油桐、刺槐等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大中径材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
到"十三五"末,全省原料林基地面积达到2000万亩,其中新建人工商品林基地300万亩;新建生物质能源林基地100万亩;新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100万亩。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全省木本粮油以发展板栗、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甜柿、油橄榄等为主,具体分布如下:
板栗:黄冈市、孝感市、荆门市、宜昌市、十堰市、随州市;
油茶:武汉市、黄冈市、咸宁市、黄石市、恩施州、襄阳市、荆门市、鄂州市;
核桃:襄阳市、随州市、十堰市、恩施州、宜昌市;
油用牡丹:黄冈市、十堰市、襄阳市、恩施州、宜昌市;
甜柿:黄冈市;
油橄榄:十堰市。
到"十三五"末,全省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重点基地达到50个,新建和改造木本粮油基地607万亩,其中:油茶200万亩、核桃200万亩、板栗100万亩、油用牡丹50万亩、甜柿20万亩、油橄榄10万亩。规模化加工企业达到100家,年产木本食用油30万吨,实现年产值600亿元。
瞄准高端产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花卉苗木产业由粗放经营数量型增长向集约发展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以乡土花卉苗木培育为主,适当引进适宜湖北地区生长的高、新、优、特品种。根据环境和地理区位条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苗木品牌。
武汉市、孝感市着力打造园林经济、赏花经济和花卉苗木物流经济,大力发展武汉、孝感花卉种苗产业片区。鄂东北地区以东方园林为龙头,以保障性苗圃、中心苗圃、骨干苗圃为依托,发展花卉苗木基地。鄂西北及鄂东南地区兴建兰花基地,发展特色花卉产业、珍贵盆景、高档盆花、鲜切花、高标准绿化苗木,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到"十三五"末,全省发展花卉苗木基地300万亩,苗木销售及园林工程等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林-粮、林-油、林-药、林-菌、林-草、林-茶、林-花等模式。
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主要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发展松脂、香精香料、竹笋、山野菜等采集加工模式。
林下景观利用:利用林下景观和无公害产品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庄园等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区,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茶叶、药材等森林旅游商品。
根据自然条件、林木生长状况、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灵活选择林-花-游、林-草-禽、林-果-草-禽等多种组合模式。到"十三五"末,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2000万亩,年产值300亿元。
加大漆树、山苍子、青肤杨、盐肤木、猕猴桃、木瓜等特色林木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到"十三五"末,全省新建漆树基地6万亩,猕猴桃基地20万亩,木瓜基地20万亩,五倍子基地15万亩,玫瑰基地10万亩,培育20家生漆、五倍子、猕猴桃、木瓜等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人造板制造业是我省林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期间,我省人造板制造业要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科技含量,培育名牌产品,拓展经销渠道,延伸产业链,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扶持一批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现代科技产业园,发挥龙头企业和科技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人造板制造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到"十三五"末,全省新建及改造升级产业园10-15个;打造全国知名品牌10-15个;年产人造板达到800万m3以上,实木及复合地板1亿平方米,实现年产值400亿元。
依托现有武汉、荆州两大产销中心,华中、融园、金鼓城、汉口北等家具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园区产业配置和软硬件配套,建成一批集家具研发设计制造、原材料交易、家具配套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家具制造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家具"第五极"。
到"十三五"末,全省家具加工制造产业发展将呈现新气象,建成年产值过亿家具企业100家;培养家具知名品牌20个,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竹产业主要包括加工用材和食用竹笋两个方面,以咸宁市、荆州市、鄂州市竹产业园为依托,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开发医药中间体竹叶黄酮、竹类食用产品、竹编工艺品、竹席、竹帘、竹包装容器,以及以重组竹、竹地板、竹缠绕复合压力管为代表的竹基人造板产品,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以襄阳市龙头企业为依托,扩大竹缠绕压力管等竹产品生产规模,建成年产量30万吨竹缠绕复合制造生产线,实现年产值50亿元。
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30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以竹产业加工为主的产业园4-5个,实现竹产业年产值200亿元。
"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强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发展,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木浆造纸业发展格局。继续扶持年产值过100亿元荆州拍马纸业,支持拍马纸业新建30万吨纸浆和林浆卡纸生产线投产,扶持恩施锦华纸业产业园和南漳华海纸业技术改良升级,做大做强林浆纸产业。
到"十三五"末,发展林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3-4家,全省林浆造纸年产量达到200万吨,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注重森林、湿地生态与文化有机融合,赋予森林、湿地旅游景区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韵味,把更多的森林、湿地打造成大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统一规划相邻或同属性的景区,形成森林、湿地旅游特色景区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武汉市及周边地区邻近为森林、湿地、赏花观光旅游区;鄂东北为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休闲功能区;鄂东南为温泉度假区、避暑旅游胜地、星星竹海竹林等休闲度假区;鄂西北为神农架自然风景区、大九湖湿地、武当山道家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区;鄂西南为恩施州土家族文化和三峡库区森林、湿地旅游区。
到"十三五"末,提档升级国家级森林公园45个,湿地公园30个,建设省级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18个,建设以红色教育、绿色生态休闲主题庄园100个;打造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清江等5大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的森林、湿地旅游网络;全省森林、湿地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
鄂东北地区主要以驯养繁殖利用鳄鱼、蛇类、蛙类、梅花鹿、野猪、雉类、雁鸭类、观赏鸟为主;鄂西北地区以马头羊、梅花鹿、林麝养殖为主;鄂西南地区建设以大鲵、梅花鹿、五步蛇等10个品种为主的驯养繁殖基地。
"十三五"期间,应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鼓励发展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加快繁育基地建设,促进以野外资源直接利用为主向人工驯养繁育为主的转变,确保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兴建40个以上规模化野生动物养殖场和自然放养基地,到"十三五"末,全省野生动物驯养利用业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加强对林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林产品市场体系。在林业产业园区和城乡结合部建立大型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特色林产品集散地,培育林业产业的各类要素市场,构建林产品营销市场网络,引导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服务,提高林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业。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扶持,逐步实现林业产业信息化。
到"十三五"末,引导社会资金建设规模化人造板、木地板、家具、花卉苗木、森林食品等林产品交易市场达到100家、电子商务平台300个,实现林业物流年产值500亿元。
第五章 保障体系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林地三权分置,按照产权规律和林业经营特点来分置,界定三权之间的权利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明确经营权的权能。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搭建以县、市为单位的林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林权流转数据库。建立企业与农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机制等措施,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全面保护天然林,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加强原料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小型营造林机械研制,加快林区道路、水利、电力、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原料林基地安全。积极推进原料林育种和良种繁育。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优良种质资源数据库、林木良种选育和规模化繁育三大技术平台,依靠科技推进原料林良种化进程。加快改造与新建原料林。按照分类经营、分区适地适树原则对低质低效的原料林进行改造;加强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开展原料林和经济林定向培育与集约化经营。
优化林业产业投入。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建设示范园区、扶植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以及大型林业专业合作社。完善林业融资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与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接,开发符合林业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农行、农商行等金融部门的协调,为林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设计相关贷款产品,办理"政银助农贷"业务。利用湖北林业资源、林业特色产业,加强在林木深加工、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富民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人才平台建设。建立政府指导下,以高、中等林业院校为基础,以林业企业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拓展,培养创新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复合型市场开发人才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的战略性人才。引导人才有序流动。建立林业行业高、中级人才库,打造林业产业人才流动网络平台和服务中心,沟通供需信息,疏通就业渠道。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鼓励科技人才走向"三区",为"三区"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为人才强林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把林业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动发展林业产业。各级林业管理部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职能,与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保障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科技支撑、环境保障。激发社会活力。正确处理林业主管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明确权责利,推进社会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改制,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作。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社会组织,为政府政策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经济组织,提高林农组织化水平。
完善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健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提高检验机构信息化水平,建立林产品大数据平台,实现产品质量"云监测";加强对林产品及其加工企业的监管,加大对有毒有害产品和假冒伪劣及不规范生产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建立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认证。以林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逐步建立涉及林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林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认证、生态林产品和无公害林产品产地环境认证、无公害林产品和有机林产品认证。
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林业产业统计管理办法(试行)》,提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统计工作人员和所有涉及统计范畴的单位、企业与个体业主的认识;加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优化统计工作流程,加快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工作的"四统一":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一套表"制度,不断提高统计质量,准确客观反映林业产业发展状况。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为着力点,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达标考评,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提高企业防范事故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